眼袋?臥蠶? 傻傻分不清!(下)

審美觀隨年代改變,臥蠶沒有一定要保留或改善,更重要是我們的期望和所需。

上期介紹了眼袋怎樣形成,以及眼袋與臥蠶的分別,今次講解處理眼袋的方法,有助我們尋找適合自己的改善方案。

若然要消減眼袋,現在有何方法?
非手術處理方法
可考慮注射皮下填充劑,例如:透明質酸、聚左乳酸(刺激膠原自生),或其他非永久性的填充劑。眼袋凸起與面部中間的凹陷(淚溝)位置,容易造成銜接上面的不平服感。而使用皮下填充劑填補凹陷後,能改善及撫平淚溝、減少陰影,讓下眼瞼至面部間中的線條變得平滑和亮澤,並可以掩蓋凸出的眼袋部分,使眼袋輪廓不明顯。但要注意的是,皮下填充劑會被人體分解,須要定時填補,故有一定的注射風險及副作用。

較為輕微的眼袋,可考慮使用無創性拉提儀器,例如:電波拉皮或超聲刀,使下眼瞼皮膚緊致及收緊,減少眼袋的浮腫感覺。

手術處理方法
如果眼袋情況較為嚴重,可以考慮較為永久的解決方法,例如接受下眼瞼手術。常見的眼袋手術有以下2種:內開法(經眼結膜切除眼袋術)、外切法(經皮膚切除眼袋術)。

內開法較適合年輕人士,好處是傷囗處於眼結膜內,表面並無疤痕可見。手術亦保留了完整的下眼瞼皮膚、肌肉及隔膜等組織,較少機會引起眼瞼外翻等併發症,而且康復時間也相對較短。

外切法則較適合皮膚鬆弛的年長人士。因為手術由皮膚外切口,除了摘除眼袋脂肪之外,還把多餘的鬆弛皮膚、肥大的眼輪匝肌等組織一併切除。但這樣做的康復時間較長,也有機會造成可見疤痕,而且眼瞼外翻風險亦較高。此外,還得顧及其他的手術風險,例如:麻醉不適、發炎、眼乾、瘀青、水腫、左右不平衡等。

坊間流行的「眼袋槍」和「棉花棒法」到底是甚麼?
坊間俗稱的「眼袋槍」是一種使用單極射頻及超聲波的能量儀器,可以產生出無創拉提的效果。因為治療探頭的外形像手槍,而最受歡迎的治療部位是眼袋部分,所以才有「眼袋槍」的俗稱。

其操作原理是利用射頻及超聲波,直達皮膚的底層加熱,造成膠原蛋白刺激增生的效果。結合超聲波和射頻能量,導致治療部位的結締組織收縮。電流在深層皮膚進行極化作用,使正負極摩擦生熱,把皮下組織包括真皮層至筋膜層淺層加熱。熱能把組織加熱,幫助刺激膠原蛋白增生,有助下眼瞼皮膚收緊,減輕眼袋出現浮腫情況。

而「棉花棒法」屬於手術項目,是使用之前提及的內開法(經眼結膜切除眼袋術)去除眼袋脂肪。於眼結膜內以電刀切開較小的傷口,並以棉花棒將眼袋脂肪經小切口推出及切除,表面皮膚同樣是無疤痕。復原時間、併發症等與經眼結膜切除眼袋術相若。

從醫生的專業角度來看,臥蠶有需要保留嗎?
因為不同民族的文化喜好,還有不同年代的美容潮流,人們對臥蠶的印象會不斷改變。台灣有研究發現,女性臥蠶的平均厚度約為6mm。而稱得上漂亮的臥蠶,必須與眼睛大小合乎一定的比例,太大則感覺浮腫,看來像眼肚和眼袋;但太窄小又感覺不夠明顯。

另外,隨著年紀增長,有臥蠶(即是眼肌較肥大)的人的眼紋、魚尾紋或眼睛周圍的細紋,可能較本身沒有臥蠶的人明顯。所以臥蠶本身並沒有一定要保留或改善,最重要是與求美者溝通,明白他們的期望和所需。

如想改善屬肌肉型「眼袋」的「下輪匝肌肥厚」或「臥蠶」的問題,則可考慮在眼下肌肉位置注射肉毒素蛋白,以改善眼輪匝肌肥大凸出的情況,效果可以維持4-6個月不等。



林薇(May)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卡迪夫大學皮膚學碩士、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皮膚病科文憑、香港中文大學社區老年醫學學士後文憑、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兒科文憑

下載圖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