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行山樂趣多 行山會損害關節健康嗎?
[專業知識][健康]

每年到了11月,又是「毅行者」(現稱「樂施毅行者」)這個山界盛事要舉辦的時候,這個要求參加者在48小時之內,翻山越嶺走完整條100km長的麥理浩徑,橫跨整個香港的慈善長途遠足活動或比賽,每年都吸引許多人挑戰自我。


馮偉業(Kerry)整全保健學院院長、馮偉業物理治療師事務所總監。現任香港運動訓練及治療學會會長、香港推拿治療學會會長及國際物理治療師針灸協會會長(該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亞洲人出任會長)。擁有香港、澳洲、英國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澳洲註冊中醫師等多項專業資格。

今年度的「毅行者」,對於我們公司來說有特別意義,我們的經理劉小姐將會首度參加這個活動。劉經理年輕體健,又一直有接受跑步訓練和參加長跑比賽,只要加強登山的訓練,相信一定能夠順利完成這個挑戰,我們診所和學院仝人,都祝福她有個良好的體驗。

不過,不是每個參加「毅行者」的人,都能完成整個旅程的,因為對於平素鍛煉和經驗不足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意志與體能挑戰。我在廿多年前擔任香港物理治療學會運動物理治療專研組主席之時,就跟樂施會合作,動員物理治療師給予「毅行者」駐場物理治療的支援。 很多人在參與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和肌肉問題,有些在治療後可以繼續完成旅程,也有一部分要被迫放棄。當中尤以膝關節的問題最多,其次為足踝和腳部、髖關節和腰背的問題,有時亦有肌肉抽筋或疲勞,甚至整個人虛脫、中暑或受寒體溫過低(看天氣而定)等情況。

其實這些問題,一般的行山人士都可能會遇到,只不過「毅行者」是要在很短的時間步行很長的距離,而且參加者又不一定是久經訓練的運動健將,有些人只不過為慈善而作個「挑戰」而已,所以才將很多問題一下子併發出來。那麼如果不是一下子就毅行得這麼厲害,平常的行山遠足,又是否會損害關節的健康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關節穩定性的因素和肌肉的工作(收縮)模式說起。關節的功能是讓骨與骨之間可以活動,但又同時可以保持穩固的相互關係,所以不同的關節,要有不同的穩定性與活動力的平衡,例如下肢的關節,必須有很好的穩定性和承托力,但又必須有很強的肌力去推動身體的移動;相反上肢的關節則要有很好的活動空間和靈活性,所以骨骼的結構不能太過「陷入式」,好像髖關節是個很深的杵臼關節,只能利用強力的肌肉來保持動態的平衡。比如肩關節,它有著來自四方八面,包括從整條脊椎,上至枕骨、下至骶骨而來的肌肉,將它拉住,而手部又有很精細的小肌肉來執行精細而靈活的活動。所以一個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是建基於關節面骨骼的吻合度、連接骨頭之間的韌帶結構和強度、以及肌肉的力量和協調等3大因素,不可或缺。

引領毅行的強大膝關節
就以行山時最易受損的膝關節為例,它是人體內最大的滑液囊關節,可是它的骨骼結構只是如2個車輪(股骨髁)放在2個大平面(脛骨髁)上面,結構上並非很吻合和穩固,所以膝關節有內、外側的副韌帶防止膝關節外翻或內翻,亦有關節內的前、後十字韌帶防止兩塊骨頭之間出現前後的滑動,更有內、外兩塊半月板的纖維軟骨來增加骨頭的吻合度和減輕關節的震盪。 不過這些結構都不足以令膝關節穩固得很好,或者產生活動,例如遠足的推動力。

膝關節的動態穩定性,來源於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這些肌肉很多都是身體上最大和有力的,而且大部分起於髖關節以上,止於膝關節以下。前面的四頭肌,通過膝蓋骨主力伸直膝關節,提供主要的推動力,也吸收了大部分的反震力,令膝關節骨骼承受的傷害減低,所以強大的四頭肌對膝關節的功能和保護性至為重要。

後面的膕繩肌跟四頭肌雖然是相對的肌肉,但它們並不像其他相對肌肉一樣,一邊收縮時,另外一邊就放鬆,而是在很多時候,都會同時收縮,我們稱之為「矛盾狀況」,但這個矛盾狀態對於維護膝關節的動態平衡和穩定性非常重要,並且加強了前後十字韌帶的功能。而在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是由臀部最大塊的臀大肌和盤骨外前方的闊筋膜張肌,以一個丫型的方式,鞏固著膝關節的外側;膝關節內側則由組成鵝足腱的3塊肌肉,分別從前(髂骨)、中(耻骨)、後(坐骨)3個方向過來鞏固著。這些肌肉支持著內、外側的副韌帶,令膝關節更加堅固。

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以不同的方式運作,包括等長肌肉運動來作維持支撐、向心性肌肉來提供動力、離心性肌肉運動來吸收反震力和對抗地心吸力以控制下降的活動。當這些肌肉互相協調的時候,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便會更好。行山可以作為鍛煉這些肌肉的各種活動模式的手段,對於關節健康,當然有著積極的作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要行山時注意一般運動原則,做足熱身和恢復運動,量力而為,對於關節健康,肯定是正面的。 當然,參加「毅行者」一類的超長途遠足挑戰,則必須要在有足夠體能和訓練的情況下才好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