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春溫是甚麼?
[中醫][專業知識][健康]

春天天氣漸漸溫暖,卻冷不防會出現 「春溫」! 《黃帝內經》有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說明春溫只是春天發病,是源於冬天時受寒引致疾病發作而已。


馮偉業(Kerry)
整全保健學院院長、馮偉業物理治療師事務所總監。現任香港運動訓練及治療學會會長、香港推拿治療學會會長及國際物理治療師針灸協會會長(該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亞洲人出任會長)。擁有香港、澳洲、英國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澳洲註冊中醫師等多項專業資格。

春天是溫病多發的季節,現代較多的說法是呼吸道感染引致的發熱性疾病。其實中醫對於在春天發作的溫病,自古已有研究和說明。宋代醫家郭雍的《傷寒補亡論》中說明:「醫家論溫病多誤者,蓋以溫為別一種病,不思冬傷於寒,至春發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既春有非節之氣,中人為疫者,亦謂之溫。三者之溫,自不同也。」 

郭雍將春季發生的溫病分為3類:第一類是冬傷於寒,伏寒化溫,至春季發病的伏氣溫病,也就是自古以來《黃帝內經》所說的「春溫病」;另一類是春季感受外邪而發的新感溫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風溫病」;還有一類是春季發生的傳染性強的「溫疫病」,早年發生的新冠病毒大爆發,即屬於溫疫病。

清代有一位很出名的大夫名為葉天士,有看過幾年前爆紅的劇集《延禧攻略》的觀眾,對他的名字應該不會陌生吧!葉天士指出,春溫病的病因是冬季感受寒邪,伏寒在春天天氣回暖之際化溫,至春季裡熱外發而發病。葉天士還描述,春溫病有兩種發病形式:一種是伏邪自發,另一種是外感誘發。

春溫病的特點是發於春季,起病初期即見高熱煩渴,病勢急驟,病人有汗而熱不解,小便黃赤等,這些表現,中醫會歸類為「氣分」熱盛;病人亦會出現發病初起時見熱邪灼傷營陰,營熱盛而營陰不足,即是所謂陰虛火旺的表現。因為新的外感引動伏邪而發病的病人,初起時除了裡熱熾盛,還可以同時有惡寒、頭痛、無汗等「衛分」症狀,但這些症狀通常很快就會消失,反而呈裡熱熾盛。在病變過程中,病人容易出現發斑、痙、厥的重證,病變後期則容易出現腎陽耗損,「水不涵木」,「虛風內動」,甚至「亡陰」的危重證。

由此可見,春溫可以是一種危、急、重的疾病,套用現代醫學的說法,這些病症包括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化膿性腦膜炎、中毒性腦炎、敗血症等病。從中醫的角度看,則可以參考春溫病來辨證論治。春溫可以發展成非常嚴重的疾病,必需立即延醫治理。葉天士對於治療春溫病,有這樣的看法:對於「原發性」的春溫病,治療要用「苦寒直清裡熱」;至於新感引動伏邪的春溫病,治療則需要「先辛涼以解新邪,繼而苦寒以清裡熱」。

不過除了治療,更重要的是預防。既然春溫的發生是「冬傷於寒」,那麼在寒冷的冬天時,應該小心預防感受寒邪。香港不是一個很寒冷的地方,從來不會下雪,但不要小覷那10℃上下的氣溫,因為這比起37℃的人體體溫,仍然低了很多,尤其是如果日夜溫差大的時候,或者突然寒流襲港時,如果不注重保暖,或者仍然「懶瀟湘」,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入。

香港人喜好冷飲,冬季亦然,也是令寒邪容易藏裡代熱的不良習慣。人體生病,包括春溫的發生,一般都不外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體內正氣虛弱,另一方面外在邪氣入侵。冬季不注意調養,腎氣不充足,又或在冬季飲食不節,或者過多食用燥熱的補品,就容易化生鬱熱,傷及脾胃影響運化,抗病力就會下降,到了春季時天氣變得時熱時冷,就更易外感寒邪而發病。

所以進入春季,必需重視氣候變化,注意保暖,不要太早「換季」,飲食方面則以清淡為主,減少吃酸辣的食物,並且根據自身的體質利用食療調理。平時容易咽喉發熱疼痛的人,可以用金銀花、野菊花泡水當作茶水來飲用。也可以煲些湯水來作保健防病,例如用芥菜、葱白、瘦肉等來滾湯,或者用白蘿蔔、鹹欖、瘦肉等煲湯。這些湯水有助發汗解表、利氣除痰,對預防春溫可以做到食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