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中醫如何止痛?
[中醫][健康]

現代醫學現今最新的趨勢,是通過「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去理解疼痛,即是從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等多方面來理解和評估疼痛。 但原來這種所謂「現代新概念」,一早已經植根於有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學裡。


馮偉業(Kerry)整全保健學院院長、馮偉業物理治療師事務所總監。現任香港運動訓練及治療學會會長、香港推拿治療學會會長及國際物理治療師針灸協會會長(該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亞洲人出任會長)。擁有香港、澳洲、英國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澳洲註冊中醫師等多項專業資格。

中醫學針對治療的「單位」不是疾病或症狀,而是「人」, 所以中醫學是個整體的概念。現代醫學由於學習和研究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時,為了要科學化,便將人的功能量化,通過觀察數據的改變來理解人體的功能,所以便產生了「生理學」(Physiology)。可是,人體不是所有功能和反應都可以通過物理方法或者實體存在的數據去量化的,尤其是關乎我們的情緒和思想方面的反應,所以學者們便以社會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方面的東西,從而出現了「心理學」(Psychology)的學說。由於這種在科學研究和學習上的二元對立情況,慢慢地在我們的認知上也以為一個人可以截然的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直到最近這幾十年,我們才再將這兩方面,包括心理層面所延伸的社會與靈性方面,重新結合在一起,而對疼痛或疾病的成因,從心身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和「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身心社相關)的觀點來理解。

外因內因 疾病成因
中醫學一向講求「天人合一」,即是人類活在天地間,一直受到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人體發病的原因,更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外因」,和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的「內因」(還有另外的統稱「不內外因」),所以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有著人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因素,也有內在的情志因素,而這些因素,往往互相關聯。即使從病機發展方面,中醫也認為身、心、社相關的,例如一些外邪侵襲了人體或者身體受傷,影響了「臟腑」的功能,而每個臟腑皆各有它的情志歸屬,所以外邪也會影響心理和精神狀態。反過來說,不同的情緒反應,會引起臟腑功能的失調,從而影響到身體出現毛病和疼痛。現代科學將疼痛看作為身、心、社各方面都有關聯的認知,與中醫的概念不謀而合。

從中醫角度看疼痛
中醫認為,疼痛是與氣、血、津液的生成、輸布失調和瘀滯有關,所以有所謂「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的說法。所謂不榮則痛,就是指氣血不足,榮養不到臟腑和經脈,導致身體的機能不調,身體便感受到疼痛這個警告訊號;而不通則痛,則是指氣血的運行輸布不暢,形成氣血鬱結和瘀滯,不能有效地濡養臟腑和帶走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毒素,身體便會有疼痛的反應。

故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治療疼痛不單純是壓抑或阻斷人體對痛楚的感覺,而是要更徹底地改變疼痛背後的氣血不足或者氣滯血瘀,所以有「通則不痛」的說法。例如用針灸治療疼痛,雖然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是有局部改變疼痛感覺、節段性脊髓刺激、激發大腦釋放調控疼痛訊息和釋放內啡呔(安多酚)來鎮痛等神經科學反應,但從中醫的角度,則更著重於疏通經絡和氣血臟腑的補和瀉,所以中醫針灸很著重運針的手法,以達到「得氣」的現象(即是要運針到有酸麻脹重的感覺),和分別使用補、瀉的手法來治療氣血的不榮和不通。

即使是使用中藥治療,中藥的作用許多都不是通過藥物的止痛成分直接鎮痛,而是利用藥物的性味和歸經,通過升降浮沉、溫涼補瀉等作用,來調節經絡臟腑功能,來達到補益或疏導的作用,以緩解不榮和不通的問題。例如因為情志抑鬱,令到肝失疏泄,肝氣鬱結,而出現頭痛,那麼中醫就必須先找到這個頭痛的機理和證型,才「辨證論治」,使用適當的中藥疏泄肝氣、調節氣機,疼痛自然就會消失了。

針灸治療可以即時緩解疼痛,中藥治療又可以正本清源,標本兼治,疼痛自然就終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