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打小人,還是積極做人?
[其他][健康]

每年驚蟄,適逢冬去春來,蛇蟲鼠蟻出沒活動,坊間都流行一種「打小人」活動。


馮偉業(Kerry)整全保健學院院長、馮偉業物理治療師事務所總監。現任香港運動訓練及治療學會會長、香港推拿治療學會會長及國際物理治療師針灸協會會長(該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亞洲人出任會長)。擁有香港、澳洲、英國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澳洲註冊中醫師等多項專業資格。

以鞋底敲打紙製的人形公仔,寓意打擊身邊的惡人,或者對你不好的人,例如宿敵、對手,甚至上司、同事、親朋戚友等。香港銅鑼灣的鵝頸橋底,就是著名的打小人集中地,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更有專門的打手代勞,為你出一口冤氣,消消你心中的怒火,亦祈求來年免於被「小人」作弄,事事順利。

打小人背後的意義
打小人是否真的可以將咒詛施加於被「打」者,打擊他們的運勢,而令他們不能對你不利,不得而知。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潛意識防禦機制(Defence Mechanism)的作用,利用轉移法(Displacement),將自己對某些人和事的不滿和因此而生的壓力和焦慮,通過轉移對象的方式,把現實生活中不能做的打人、駡人、咒詛人的行徑,通過打擊紙製公仔而發洩出來。

防禦機制是由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世紀末提出的心理學概念,他發現人的潛意識會使用一些自我防禦的方法去保護「自我」(Ego)。他的女兒安娜其後發展了這些理論,並詳細闡述了這些理論和增加了她自己對防禦機制的定義。後來許多精神分析學家也增加了更多的自我防禦機制的論述。

防禦機制是一種心理策略,潛意識用來保護「自我」免受不可接受的想法或感覺引起的焦慮的方法。我們使用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免於因為感到受到威脅而產生的焦慮或內疚感,或者因為我們的「本我」(ID)或「超我」(Superego)的要求過高而受挫。防禦機制不在我們的意識控制之下,而且是非自願的。

弗洛伊德認為防禦機制是自然而正常的,而且可以有效地減低個人感受的壓力和不快感,對於處理壓力,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防禦機制不成比例,例如頻繁地使用、用得太多、用得太久,卻會引起反效果,甚至出現精神病態症狀,例如焦慮狀態、恐懼症、強迫症或歇斯底里。

心理的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除了「轉移」之外,常見的防禦機制還有:
-    否認(Denial):如果有些情況太難處理,那麼人就會拒絕去承認和體驗它,結果會變得無視現實。例如,吸煙者可能會拒絕承認吸煙對健康有害;
-    合理化(Rationalisation):這是「事實」的認知扭曲,使事件或衝動的威脅性降低。當人想找藉口的時候,經常會把事情合理化來說服自己,自欺欺人;
-    投射(Projection):這涉及到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動機歸因於另一個人。最常被投射的想法是那些會引起內疚的東西。比如說,你可能會討厭某個人,但是你的「超我」告訴你這種仇恨是不好的,然後你就反而相信其實是他們討厭你;
-    遺忘(Repression): 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機制,用於使自我不安的想法或記憶變得模糊和不清醒。從長遠來看,這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防禦措施,因為它涉及到迫使令人不安的願望、想法或記憶進入潛意識,雖然隱藏,但卻會令人產生焦慮;
-    反應形成(Reaction Formation):這是一個人超越否認的行為方式,與真正所認為的相反,有意識的感覺是潛意識的反面。愛與恨、羞恥與厭惡、道德化都是常見的反應形成。例如,弗洛伊德認為,偏見同性戀者的男人通過採取苛刻的反同性戀態度來防禦自己的同性戀情緒,這有助於說服他們作異性戀。
-    昇華(Sublimation):這與轉移相似,但是設法將情緒置換為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活動。例如用音樂或藝術來表達自己,以抒發不愉快的生活體驗,運動是將我們的情緒(例如侵略)變成建設性的另一個例子。

畢竟防禦機制是一種被動式或消極的壓力調控方法(Passive Coping),偶爾為之雖然可減減壓、消消氣,但並非積極面對壓力的策略。一年一度打打小人不打緊,但更好的是多利用積極的方法來處理壓力(Active Coping),這些方法也有很多,但礙於篇幅,我們容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