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中醫防流感
[專業知識][健康]

踏入冬季,又到了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加上新冠病毒疫情仍然嚴峻,這個冬天,就算不太冷,也令人心寒。要預防流感,除了接種疫苗的方法外,從中醫的角度,也有許多可行的辦法。


馮偉業(Kerry)
整全保健學院院長、馮偉業物理治療師事務所總監。現任香港運動訓練及治療學會會長、香港推拿治療學會會長及國際物理治療師針灸協會會長(該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亞洲人出任會長)。擁有香港、澳洲、英國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澳洲註冊中醫師等多項專業資格。

傳統中醫沒有「流行性感冒」這個病名,但「感冒」的名字,卻是源於中醫。中醫學裡感冒又稱傷風、冒風、冒寒、小傷寒等,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感冒的症狀以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咽痛、全身不適、脈浮等為主,是最常見的「外感」病之一。

從中醫角度看,如果感冒的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且症候多相類似,則稱為「時行感冒」,和現代醫學裡描述的「流行性感冒」不謀而合。流感的全身症狀較一般感冒嚴重,會出現發高燒、發冷、咳嗽、咽痛劇烈、鼻涕黃綠濁、肌肉痠痛等。中醫的病因和病機一般是天氣突變,風邪疫毒從腠理(皮膚)和口鼻侵犯人體而起。如果人體平時正氣虛弱、腠理偏疏、抗邪能力低下,那麼稍有起居不慎、突遇風寒、不得溫暖、疲勞過度等,便很容易染病,而且時行疫癘,更會令很多人同時染病,相互傳染。

重點:鞏固自身抵禦力
其實「風、寒、暑、濕、燥、火」本稱 「六氣」,是大自然季節間正常的天氣特徵和轉變,但是如果外邪嚴重、過度,便會稱為「六邪」或 「六淫」,可能對人體產生致病性的影響。人體在感受外邪後,發病與否,取決於人體的「正氣」和感受到的「邪氣」的強弱。古老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就有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指人體的正氣如果足夠旺盛,外邪便難以入侵而致病。因此,從中醫而言,預防流感,最重要是鞏固和維護人體的正氣,使正氣足以抵抗風、寒、濕等邪氣,那麼便不會那麼容易引發流感病,即使不幸發病,亦可以更快痊愈,減少重症和併發症了。

冬季是流感高峰期,一年四季,分屬「生、長、化、收、藏」,人體在冬天,適宜「藏」,除了要注意保暖,藏好自己之外,亦應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特別是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加上現在新冠疫情仍然未過,外出時更必要時佩戴口罩。《黃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指出邪氣會偷襲人體,我們應該敬而遠之,避開它。同時保持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住口鼻等良好衛生習慣,可以避免飛沫傳染,防止病邪從「腠理」和口鼻侵犯人體。在室內時應保持窗戶打開或者增加換氣量,以保持空氣流通。通風換氣能使神清氣爽、肺氣宣通、氣血通暢,防止外邪入侵。 

保持健康由日常做起
作息應該均衡和有定時,適量運動,如慢跑、做體操、耍太極等,有助調節人體氣機,舒緩緊張、憂鬱的情緒。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適量運動,例如一般低至中量的帶氧運動,可保持肺氣升降出入、氣血運行舒暢、經絡通達、臟腑調和、增強體質。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是人體「後天之精」的來源,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會令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令正氣虧虛。均衡飲食,避免進食辛辣、甘甜和味道濃厚的食物,可以改善脾運化功能。另外「思慮傷脾」,如果日常生活壓力太大,脾胃的功能會受到影響,當人的情緒受到刺激,亦容易致「肝氣鬱結」或「肝火旺盛」,導致臟腑的氣血功能紊亂,久而久之令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所以我們應該調控壓力和情緒,保持心境開朗,盡量在午夜(子時)前上床休息,便可以令肝、膽臟腑功能改善,促進身體的免疫力。

除了這些生活上的保健外,也可以使用一些小方法來促進身體的氣血流通,例如用熱水泡腳,或者按壓穴位,例如虎口位置的合谷和膝蓋下面小腿上方的足三里等,來達至防病強身的效果。亦可以使用天灸的方法,如夏天的三伏天天灸和冬天的冬至天灸等方法,來提升正氣。這些方法,我們有機會再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