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手媽媽才會有媽媽手?
[專業知識][健康]

新手媽媽初為人母,很多事情都要操心勞力,照顧嬰兒的勞累更是不足為外人道,偏偏許多新手媽媽都會出現俗稱「媽媽手」的手腕疼痛問題,令照顧和餵哺嬰兒時倍感吃力。到底「媽媽手」是否新手媽媽才會有的呢?又可以怎樣去防治呢?


馮偉業(Kerry)整全保健學院院長、馮偉業物理治療師事務所總監。現任香港運動訓練及治療學會會長、香港推拿治療學會會長及國際物理治療師針灸協會會長(該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亞洲人出任會長)。擁有香港、澳洲、英國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澳洲註冊中醫師等多項專業資格。

其實「媽媽手」的醫學名稱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又名De Quervain綜合症,臨床上被歸類為一類勞損性創傷(Repetitive Strain Injury)或「積勞成疾」(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的情況。由於常發生於重複性勞動後,特別是做「擰」或提舉的動作,而可能由於新手媽媽經常反覆伸出上肢用腕部力量抱起嬰兒或托住嬰兒的頭部,所以經常發生這種症狀,才被俗稱為「媽媽手」。

手腕的肌肉結構與運用
由於兩條控制拇指的肌肉,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和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經過橈骨莖突(位於手腕拇指上方的一個骨突位)時,是通過同一個腱鞘的。這兩條肌肉分別負責把拇指向外「伸」,即是豎起拇指做"Like" 的動作,和打開拇指「外展」,即是打開手掌準備拿杯子的動作。不過更常用到這兩條肌肉時,是我們握住東西時,雖然主力肌肉是手掌面的屈肌(Flexor Muscles)和對掌肌(Opponens),但是這些肌肉是要使勁地定住手腕,作為一種穩定肌(Fixator / Stabilizer)的角色。所以但凡是我們使用到握力(Grip)和抓住東西,或者做些精細動作時,都會使用到它們。當我們要用「腕力」提舉或施力,例如類似切東西的動作或者揮動球拍等動作時,就更加要用到這些肌肉的力量了。 

當這些肌肉出現勞損或重覆受傷害時,通過腱鞘的肌腱便會腫脹起來,但同時腱鞘也會出現炎症反應,當腱鞘腫脹時,它的內圈直徑便會變小。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情況下,脹大了的肌腱被困在縮窄了的腱鞘內時,便會出現壓迫,令疼痛更加厲害,也令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受到障礙,使病情更難好轉。嚴重的情況下,更會導致出現「扳機」(Triggering)的情況,拇指被卡在屈或伸的位置上,不能動彈,要使勁「扳動」它才能突然通過脹大了的肌腱和縮了的腱鞘所形或的「扣」,令疼痛更加厲害,也大大地影響了手部的功能。

為何媽媽特別容易有「媽媽手」?
但凡是常常使用手部作重複性和負重性動作的,任何人都可能有這個症狀,所以除了新手媽媽之外,經常寫字或使用電腦的文職人員、廚師、繪畫的人士、清潔工人等,都有可能會得到這個疾病。不過為甚麼好像很多新手媽媽都有這個問題,但其他人士病發率卻沒有那麼高呢?現代醫學對這個情況沒有一個很合理的解釋,因為同樣是類似的體力勞動和勞損,新手媽媽卻彷彿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這個病。不過如果我們從中醫的角度去看,或許可以看出端倪。 

橈骨莖突的位置剛好在肺經循行的路徑之上,生產的過程令女士消耗很多,尤其是精血的虛耗令腎和脾都會變得虛弱,先天和後天之本都受到影響。生產後的瘀血亦很容易令肝失疏洩,而影響到情志的宣洩,這些都會令到女士出現血虛和氣虛的問題,影響到壬脈的氣機,如果是剖腹分娩的話,對壬脈的影響尤甚。而靠近橈骨小頭的肺經列缺穴又正好是與壬脈相通的,而肺是主氣的,這些虛和瘀的問題本身就會影響到肺經。再加上肺的情志是悲,生產後的女士很容易有悲觀和抑鬱的情況,種種問題加起來便讓肺經出現阻滯不通,不通則痛,亦容易形成軟組織結節,形成炎症和狹窄性變異。

如何避免和改善「媽媽手」?
所以新手媽媽如果得了「媽媽手」,除了生理和結構上的康復外,更應注意情志的調整,有負面悲情的時候必須要懂得宣洩,找人分憂。媽媽身邊的人更要多加體諒,除了實質勞動工作上的協助,更要積極地支持她,不要讓她跌進情緒失調的死胡同中,多點聆聽她的需要,給予適切的支持和鼓勵。

至於肉體上的問題,則可以先盡量減少勞動引起的勞損,不要逞強常常使用腕力去承托嬰兒的重量,照顧嬰兒時盡量使用一些墊子來承托,餵哺時也不要一味是從一邊操作,多些轉換姿勢。如果初期炎症處於急性期疼痛比較厲害的話,可以利用冰敷來減輕炎症和痛楚,甚至使用貼布或拇指支架(腕托)來避免手腕和拇指過度活動。如果情況沒有改善的話,就要盡快尋求醫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