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無辜的犧牲品
[其他][其他]


2016年,一名美容師因操作「水光槍」為客人提供皮膚保濕療程,被警方放蛇拘捕,並被控以違反香港法例第161章醫生註冊條例─未經註冊執業(即一般人理解的無牌行醫罪)。案件發生時引起美容業界極大迴響。業界當時曾到政府總部抗議,要求食物及衛生局解釋及提出指控之法理依據。但一直未得到有關當局回覆。事件擾攘近2年,終於在2018年3月於西九龍裁判法院審訊,8月已完成審訊。事件爭拗的核心是─該美容師提供的水光槍美容服務,到底是否「醫藥治療」?該美容師到底是否在「行醫」?

這一點要從2012年說起。2012年10月,發生了DR 事件─有顧客因接受了DC-CIK自身免疫力細胞療法(從客人身體抽取血液,經培植 CIK細胞後再回輸入血管內)後出現傷亡事故。事件震驚社會。當時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表示要「針對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加強規管,於是馬上成立了「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並於委員會轄下成立「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工作小組」,希望能清楚界定「醫療程序」及「美容服務」,以便規管醫療機構提供醫療程序時不會誤中副車,不必要地影響到美容服務,同時亦以防有人借美容之名,提供醫療程序。

但當時的工作小組因為受職權所限(職權範圍A. 區分市場上現有的醫藥治療及一般美容服務;B. 就應由註冊醫生施行的程序,提出建議),只討論了35項市場上現有的美容服務。可惜,經討論後小組仍無法共識所討論的程序到底應屬「醫藥治療」還是屬「美容服務」。結果,小組不再停留在有關程序是否屬「醫藥治療」的討論,只就應由醫生執行的程序提出建議。結果有十多項程序被小組建議應該由醫生執行。但是,在「工作小組報告」中清楚表明該些「建議」應由醫生執行的程序,應否被視為香港法例第161章所指的「醫藥治療」是未有共識的。

這一點是本案很重要的關鍵所在。要先說明,今次案件所涉及的水光槍療程,並未有在當時的小組討論之列。事實上是水光槍儀器當時亦未推出市場,當然也沒有被小組建議應由甚麼人士執行。在小組會議進行期間,曾有小組成員提出逐項程序討論的方式本身存在缺陷,因為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新的技術及程序出現,新出現的程序的屬性及應由甚麼人士執行便會變成了一個新問號,這種討論只會沒完沒了。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應該討論、研究一套機制及原則,去釐定何謂「醫療程序」,未來出現的技術及服務,只要符合有關原則,便可被理解、定性為醫療程序,毋須日後不停開會去討論。

如今在有關涉案程序未被定性是否屬醫療程序,亦未有經過區分小組討論的情況下,控告美容師無牌行醫實在非常苟且,對被告人絕對不公平!涉案的儀器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被告人亦只是受僱於美容院的員工,經儀器供應商提供的訓練後按僱主的指示為客人提供美容服務。她從來沒有行醫的意圖,亦從來未有被政府清楚告知她的行為屬於「行醫」。被告人的這種理解亦並非出於她的無知或對法例的疏忽。因為當時社會上有大量的美容院亦有提供這種水光槍儀器的服務。表明整個市場的理解,這種服務並不屬於「行醫」的範圍。而這種理解並不局限於美容業界,或是業界的一廂情願。按消費者委員會於2016年12月發表的「醫療美容服務的消費保障─引入新規制度」研究報告中顯示,超過91%的消費者,選擇了由美容師提供這類『建議』須由醫生施行」的醫療美容程序。這表明了一般市民亦認為這些程序並非醫療行為,並不一定要由醫生執行。這充分反映了社會的普遍看法。香港並不是一個民智如此低落的地方,如果市民認為、理解這類程序屬於醫療,他們是絕對不至愚昧到去尋求一個美容師提供醫療服務的。

其實,現時的爭拗和區分出現的重大的障礙,在於政府抱殘守缺,不肯面對醫療和美容已經由2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界別,發展至有部分區塊重疊。而且2個界別都愈來愈多人在這區塊工作。

而現實是,尋求美容的客人並非患有甚麼疾病或創傷,他們只是純粹為美化容貌的目的而選擇採取一些有別於傳統的美容服務。而這些服務可能會應用到多種不同的新科技和儀器。同時亦有不少醫療界別的人士選擇了從事這類有別於傳統醫療服務的美化容貌工作。面對新形勢的出現,政府仍舊一成不變,更企圖硬將2個行業的這個重疊區塊強行切割,便做成了今天爭拗不休的局面。

2個原本可以理性合作,共同於這個重疊新區塊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及創造香港龐大新興產業的業界,因政府的處理手法,變成了今天對立的形勢。而今次被控告的美容師,便不幸淪為了這場利益爭鬥的無辜的犧牲品;作為香港市民也只能眼巴巴看著唾手可得的千億產業每天從香港門口白白溜走。估計現時每天有數以百計的大陸醫學美容客人,由中介帶到韓國、台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或地區接受醫學美容療程。以每天300人計,一年便有近11萬人次,保守估計這類客人平均消費10萬,每年產值便數以百億計。如香港能從政策方面著手,整合好2個業界,共同創建能提供優質、安全的醫學美容服務平台,香港絕對有充分條件吸納這批現實存在(不是潛在)的高消費客群。

在這場無謂的、本來不必要的利益爭鬥中,手無寸鐵的美容師悲哀地首當其衝成了被祭旗的犧牲品;看深一層,香港的經濟又何嘗不是成了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