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美麗的誤會
[其他][其他]


之前曾經提到過,年輕時一直對藝術有著嚴重的偏見─總覺得藝術是在傳統學科上成績不太好的人才會選修的科目。


其實這種誤解不單單發生在我身上,同樣地出現在社會上,一般父母和學生普遍都會有這種印象。歸根究底,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長久以來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音樂、體育和藝術這些「偏門」學科,一向都不被視為重要的主科。即是說,你在這些「唔等使」的科目成績如何差,都不會影響你升學的。


所以你很少見到有父母會在考試或測驗前要囝囡去補習美術或者音樂的。雖然也有不少父母會「要求」子女課餘學畫畫、學鋼琴、學芭蕾舞、學溜冰、學劍擊……但背後原因,無非都只是想「剫」靚一份萬一需要面試或叩門時用的portfolio吧了!


到底是甚麼引致社會普遍會輕視藝術呢?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不懂、不認識;二,是功利主義。其實這都是和當地社會發展的階段有著密切關係的。當一個地方處於發展或經濟起飛的階段,人民普遍都會聚焦於創造財富、改善生活,最想學習的當然是能協助提升生產力,有助謀生的知識與技能,而不是那些食飽無憂米的人才有條件去玩的甚麼藝術!而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理論正是─最正確的行為就是「將效益達至最大化」,而行為的結果就是判斷對與錯的唯一標準。即是說,你學習那些知識最能夠幫到你搵食,那就是最正確的選擇。所以醫生、律師、工程師、金融這些高收入工種的學科自然是最搶手。讀藝術?阿媽會問你打算將來搵咩工做呀?


既然社會不重視、教育不重視、父母也不重視藝術,自然就很少人去學習、去鑽研藝術,整個社會必然對藝術方面的認知認識也會相對薄弱。我和大多數的香港人,便是在這種氛圍的環境下長大,別說藝術方面的造詣,就是連去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也是很缺乏的!


直到後來自己的工作也算與文化、與美學沾上了邊,這才慢慢意識、察覺到藝術之勁!原來藝術和美學,正正突顯了人類和其他物種的重要差異─因為在其他動植物的世界裡,「美」只是一種為了生存、為了覓食,或是為了提升繁衍優勢的手段,是現實得很的。只有建立了高度文明和文化的人類,才懂得通過審美去創造器物或活動來表達思想情感、透過「美」和「藝術」去展示意識形態,和懂得欣賞一些沒有實際功能的「美」。


來到這裡,亦解開了一個令我長期疑惑的謎團─為甚麼很多有錢人的子女進大學都會選修藝術和哲學,而不是其他更「實用」的學科?以前我會以為是那些紈絝子弟不學無術,應付不了以我的眼界「以為」是很勁的傳統實用學科,「唔等使」的藝術和哲學才會變成他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原來真相是有錢人手上有更多資源,已經不愁溫飽的他們,更有條件去追求一些更高層次的學問。


其實我們從事美業工作的人,每天都在和美麗打交道,理應更有優勢深入去認識美與藝術。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助客人變得更美,所以不單自己對「美」應該有一套堅實的審美價值觀,更應該有能力協助客人建立對美的正確觀念,懂得去欣賞每個人擁有不同的獨特美態,而不是只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地去追逐純商業的所謂美!


美業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屬性。從令皮膚潔淨無瑕、從化妝到造型設計,每一步都需要技術、創造力和審美眼光。美容師和化妝師如同藝術家,他們利用工具、技術和顏料,將人的面容和外型塑造成一件件動人的藝術作品。這種過程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藝術的創作和表達。


其實藝術也在美容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現代的美容產品包裝設計、廣告宣傳和品牌形象等,都離不開藝術設計。許多美容品牌更會與藝術家合作,推出限量版產品(例如最近面世的藝術家面膜),其包裝和設計都充滿了藝術氣息。這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也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觸到藝術。


另一方面,香港有過萬家美容院和髮廊,每天都有大量的客流量,這些場所絕對是展示本地藝術作品的理想平台;美業機構更可以與本地藝術家合作,舉辦藝術展覽,展示繪畫、攝影、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這不僅提供可能性去啟蒙一些平時未必有機會接觸藝術作品的人士,更能夠提升顧客的藝術欣賞水平,還能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推動本地藝術的發展。


後知後覺的我到了年紀很大才驚覺藝術和哲學的層次和重要性,亡羊補牢,希望能透過自身工作網絡的美業,去協助推動本地藝術普及化,於是聯同本地藝術家團體,推出了「藝術美容院計劃」,將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於美容院展示給顧客與職員,讓美容與藝術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締結聯繫,成為推動本地藝術普及化的一份力量。通過美容作為一個平台來促進藝術,以達到提升公眾的美學素養、增加藝術品消費市場、支持本地藝術家的多重效果。


期望今次美容與藝術對話的小種子順利萌芽成長,能為更多人開拓廣闊精彩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