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聞熱話[其他][美容][健康][其他]


港大研發新牙刷
2分鐘零死角潔齒

大部分人習慣早晚刷牙,但醫生指極少數人刷得正確,港大2位牙科學者研發新牙刷,以3面刷頭、6種刷毛全面覆蓋牙齒進行清潔,可提升口腔健康。研究團隊正申請專利,料新牙刷2年內面世。

由港大榮譽副教授伍士銓和港大牙醫學院教授金力堅設計的「NJ牙刷」,名字取自二人姓氏開首字母。新牙刷有3面刷頭包圍牙面,用電腦模型為不同牙齒編配6種刷毛,同時有球窩關節及軌跡式設計,引導用家2分鐘正確清潔牙齒,包括傳統牙刷「死角位」如牙齒底部、牙肉空隙和臼齒底部等。

新牙刷有電動和手動版,電動版可透過超聲震動,每秒可過百萬次準確清潔目標。伍士銓指,懂得正確刷牙的人不多,故與金力堅花約    2年半研發新牙刷,冀可幫助市民從小培養正確刷牙習慣。金力堅則指,未來會研發多種尺寸給不同年齡層的用家,甚至為用家度身訂做。

(節錄自:晴報 20/11/2018)

晚間護膚事半功倍?

長久以來,我們在肌膚保養上都深信「日間防護,夜間修復」的概念,認為肌膚跟身體及其他器官一樣在晚間是修復黃金期,晚間肌膚保養會事半功倍,但原來真相跟我們一直相信的概念有出入。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在目前來說,並沒有主流的醫學報告證實『夜間修復與肌膚保養』有正面的關係,我們沒法單純地支持『夜間修復』的概念。」

如此說來,日間與夜間護膚功效豈非無甚分別?陳厚毅認為:「夜間肌膚保養的確有其過人之處。首先,夜間可以大大減低外在環境因素對肌膚的影響,例如紫外線、污染及多變的氣溫等,肌膚在穩定的環境下,可以減少使用防護性(如防曬產品)的保養品,肌膚可以更單純地吸收夜用護膚品中的成分,令護膚效能更集中及最大化。再者,情緒對護膚的效果及肌膚質素也有影響,所以在較休閒的晚間,情緒會較日間舒緩、平穩,大大提高肌膚的吸收力,自然令護膚效果得以提升。」

資深化妝師Angel Wong同樣表示,「市場上標明晚間專用的產品其實只是讓用家更易釐清最適合使用的時間,它們一般都較滋潤,如果你正是乾燥肌膚,而這些產品也不含光敏性的成分,在單純想補濕的情况下,也可於日間使用。相反,沒有註明晚間使用的護膚品也不一定不適合晚間使用。」

(節錄自:明報OL網 8/11/2018)

躺上床秒睡的人沒有比較健康!這是身體給的警訊

你每天要花多少時間讓自己入睡呢?是躺下後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還是翻來覆去想了好多事情才終於睡著呢?如果你是屬於第1類型,一上床馬上入睡的人,也許這是身體給的未知警訊!根據《Indiatimes》網站的報導指出,從躺在床上到自然而然睡著前,大概需要20分鐘左右讓身體放鬆,其中一種叫做腺苷的化學物質會掌控你入睡,當它濃度愈高,你就愈容易打瞌睡,甚至一躺上床就立刻秒睡。

如果在白天時工作太勞累或是長時間保持清醒,腺苷濃度就會升高,於是當你一停下來,容易馬上感到疲倦。而體內的腺苷要是經常在繁忙的工作和錯誤時間管理下不斷升高,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成為專家們所說的「睡眠債」。因此你能馬上入睡,並不代表品質非常好,而是你在還債。睡眠時,記憶也扮演其中的角色,當我們一但入睡,記憶也會跟著休息,即使只是淺眠,你也很難記得任何事情。也就是太快睡著的時候,你就不會記得睡前發生了甚麼,大腦並不會把那些事儲存到深層記憶區,這就是太快睡著的另一個壞處。如果睡眠品質不好,也可以歸咎於入眠速度,而且容易引發睡眠窒息症,會讓你經常大聲打呼、睡睡醒醒,導致睡得不安穩。

(節錄自:元氣網 22/11/2018)

哈佛研究翻轉堅果類食物讓人肥胖迷思

2018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研究指出,長期適量攝取堅果類食物,有助於避免肥胖。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家          Dr. Xiaoran Liu帶領的一項研究,內容為長期攝取堅果類食物與身體的健康狀況的影響,結果表示,每天吃1份堅果和花生醬,能減少體重增加。他表示,堅果經常被人們視為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品,因此很多人認為它們不健康,但事實上堅果類食物與減肥和健康都有相關。例如在飲食中加入1 oz的堅果,來代替紅肉或是加工食品、炸薯條或含糖零食等,可以防止體重增加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另外一項研究是在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進行的,研究過程是在成人飲食中,加入巴西堅果或椒鹽脆餅,進行兩者對健康狀況的比較,最後發現雖然這   2種食物都能夠增加飽足感,但椒鹽脆餅的缺點是會導致血糖上升,而吃巴西堅果的人的飽足感更明顯且有助於穩定血糖和胰島素。根據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運動與營養科學學院教授Mee Young Hong的說法,吃堅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和體重增加,而堅果中的礦物質可能是帶來這些好處的主因。

(節錄自:元氣網 19/11/2018)

重磅研究一錘定音 計卡路里減肥已過時

一直以來,計算食物熱量都被視為控制飲食的不二法門。最籠統的做法,成年人每天要吸收1,500-1,800大卡(千卡路里),如每日進食食物熱量低於所吸收的10%,就能控制體重,甚至達到減肥效果。香港政府多年前推行的「食物標籤法」,卡路里亦是在標籤中必須列出的資料。不過這種「卡路里與體重息息相關」的想法,最近被一個重磅研究推翻了!

這個由哈佛大學進行的大型研究,被《紐約時報》稱為「史上花費最高的臨床營養學研究」,總研究金額達1,200萬美元,研究對象為164名過胖人士。研究員監察他們在20周的每日進食情況,目的是了解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對體重管理有甚麼作用。這個「哈佛研究」11月中在科學網站上公布,隨即被《紐約時報》、《英國衞報》等主流傳媒大篇幅報道。原因是,研究的結果顛覆了一直以來的飲食概念:卡路里飲食法並非控制體重的最佳方法。
 
研究發現超重的成年人能透過減少吸收碳水化合物,加速燃燒體內脂肪,並能大大增加他們的新陳代謝,最後身體會消耗更多能量,有助減重。反之,若果進食澱粉和糖含量較高的食物,則降低了新陳代謝,減低了燃燒熱量的效果。這個研究可說確立了一個健康飲食的大方向:「不要問你吃了多少,而要問你吃了甚麼。」

(節錄自:元氣網 21/1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