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聞熱話[其他][美容][健康]


遊東南亞易中招
洗手+防曬 嚴防青檸手

不少人暑假外遊,但小心狂玩狂食後,手背的虎口位驚現啡色斑點,或是患上「青檸手」。皮膚科醫生指出,每年都會接獲10-20名市民因青檸手求診,患者多數是到東南亞旅行時,曾接觸青檸等植物,如吃沙律、越南粉要落青檸汁後無洗手,再曝曬後便出事。

市民接觸青檸、檸檬等含感光物質的植物後,要徹底以皂液洗手。至於日常容易曬黑的人,因皮膚的黑色素細胞較活躍,屬青檸手高危族,尤其要做好防曬措施。選擇防曬產品時,要留意是否能足夠抵擋UVA,即列明至少有PA+++或以上,或寫有Broad Spectrum字眼,或者PPD8或以上。使用含檸檬、佛手柑等成分的按摩油、香水,使用後再暴露在陽光下,都有機會造成色素沉澱問題,建議在購買前細閱產品的資料,或向店員查詢。市民外遊期間,若做按摩或Spa,建議事後都要徹底沖身,提防光學敏感反應。如出現色素沉澱問題,一般經過新陳代謝,色素沉澱會慢慢變淡,但或需數月至數年不等。

(節錄自:蘋果日報 17/8/2018)

家庭美容院湧現
業界促監管

近年網上出現不少美容儀器,更有家庭式美容院湧現,客人直接到美容師家中進行美容儀器療程。香港美容業總會創會主席葉世雄稱,住宅的環境配套未必能配合儀器,在家中接受療程並不理想。他促政府直接發牌規管美容師,加強對美容業監管。但港府在2012年DR醫學美容奪命事故後,一直未對美容業作出監管,只推出管機不管人的《醫療儀器條例》草案。

葉稱美容服務需要消毒設備等環境衞生配套,如有些儀器會反射光線,對四周環境所使用的物料有特定要求。網上出售的儀器品質亦欠缺保證,當出現意外時難以追究責任。根據食衞局就醫療儀器最新規管建議,HIFU及高能量激光均屬高風險醫療儀器,推出市面前必須註冊,但未符合註冊規定的儀器可享5年過渡期,先列於衞生署的表列制度內;儀器推出市場後貿易商有責任確保儀器安全,須呈報儀器的事故和調查結果。食衞局回應指,上月向立法會簡介規管醫療儀器立法建議最新發展,料在下個立法年度提交《醫療儀器條例草案》,期望盡快通過。同時會繼續促使業界推廣有關正確使用醫療儀器的培訓。

(節錄自:蘋果日報 15/8/2018)

皮膚產生「抗藥性」
令慣用護膚品不再見效?

總是聽說,太經常使用同一種藥,身體會產生抗藥性。那麼皮膚也會對同一種護膚品產生抗體,當皮膚習慣了產品,效力是不是就會隨時間降低?我們需要經常更換新的護膚品嗎?答案是需要的,但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隨著細胞的更新,皮膚也會不斷出現變化。美國皮膚科醫生Dennis Gross就曾在報告中指出,習慣的產品突然失效主要原因是外在的變化令皮膚變得更不穩定。舉個例子,冬天的乾燥環境令皮膚變得暗沉,若繼續使用同一種提亮美白產品,理所當然地會變得效果沒那麼顯著,這是因為護膚品已經不足以去應對變得更糟糕的皮膚狀態。但過了冬天再換回來,可能功效就會回到以前一樣了。

有時候替換了產品,也不見即時效果?因為細胞的周轉周期為28天,每樣護膚品都需要時間去發揮效果。皮膚科醫生Patricia Wexler認為最佳的觀察期限是1個月,但敏感肌的人士使用護膚品就需要更加注意,不要以為用一些較溫和的產品去配合,就能讓不適合自己膚質的產品適應,如果皮膚突然出現太大問題、痕癢等,就應該要立即停止。

不過皮膚科醫生認為抗衰老的產品不要經常替換,膠原蛋白增生速度減緩是自然而然,而且這很可能是細胞已經足夠穩定,膠原蛋白的增生速度並不代表體內的總量,經常替換或突然停止反而會令體內原有的總量下降。

(節錄自:Now新聞 19/7/2018)

消委會檢測30款香薰精油
全部含致敏香料

消委會今年2-3月購得共30款香薰精油樣本,包括來自果實的甜橙、來自葉子的尤加利和來自花朵的薰衣草3種市面較普遍的味道,每種味道各佔10款。大部分樣本都聲稱是"Pure"純精油。消委會測試了26種香料致敏物,驗出其中10種,當中以檸檬烯最普遍,在所有樣本中都有檢出。

調查亦發現,近九成香薰精油未有標示所含的致敏物,只有4款樣本有標示部分致敏物的名稱,但標示成分跟測試結果有差異;14款香薰精油亦沒有在標籤或包裝上詳細列明使用時的稀釋方法,消費者難以正確使用產品。

消委會指,雖然今次大部分檢出的香料致敏物,其致敏效力屬於國際香精香料協會界定低或極低。不過,香港醫學會代表皮膚科醫生陳厚毅表示,若消費者對某物質敏感,則無論產品含該物質的分量多或少,亦可能引致過敏反應。另外,對於原先沒有敏感問題的人,如果接觸到香料致敏物的分量太多,則有可能導致身體開始對該致敏物產生過敏反應。

(節錄自:Topick 15/8/2018)

體重計數字早晚差這麼多!
何時量才是真正的體重?

很多人在減重之時都對體重計上的數字斤斤計較,但即使是在同一個時間測量,常常也都有幾百g的差距,究竟為甚麼每次量體重數字都不同?要相信哪個數字?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在微博發文表示,人的體重除了身上衣物以外,還和飲食、飲水、流汗、排泄、呼吸等有關,有時也會受到食物中毒、感染而嘔吐、腹瀉、經期激素水平變化導致的水腫而左右。另外有些藥物也會影響體重,像是糖皮質激素會讓體重增加。

很多人都在早上起床排便後、穿著輕薄衣物時量體重,這時往往是一天中最輕的時刻,然而因飲食、環境、活動等因素變化,不同時刻量的體重在2.5kg的範圍波動都算正常。顧建議,即使是在減重的人,也不須時時刻刻盯著體重計的數字而感到焦慮,只要每天同樣穿著輕薄的衣服,在1天內秤重然後取平均值,或是每天同一時間量,然後做長期的統計觀測。透過適當的飲食和運動減重,1個月減2-4kg為正常範圍。若在沒有控制飲食和運動的情況下,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例如1-3個月體重減少5%甚至更多,可能是糖尿病、癌症、甲狀腺亢進、胃腸疾病的前兆,必須及早就醫檢查。

(節錄自:元氣網 18/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