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聞熱話[其他][其他]


伴侶同床共枕 
可能導致心情低落皮膚變差

英國利茲大學和床褥公司合作的研究發現,29%人被同床共枕的伴侶弄到睡得不好,而睡眠質素差會影響人的心情、外貌,甚至工作,建議受影響的人士認真考慮與伴侶分房或分床睡覺。

早有研究指出,睡得不好會增加抑鬱、心臟病等風險;美國凱斯大學醫療中心的研究亦指出,睡得差的人皮膚亦較差,他們的肌膚曝露於陽光後72小時內,水分流失會比睡得好的人嚴重30%,被曬傷後恢復速度較緩慢;皮膚老化亦較明顯,較易出現細紋、肌膚失去彈性等。研究續指出,睡眠質素會影響心情,導致人們在工作時做錯決定,或向同事發脾氣等。

創辦「睡眠學校」的醫生梅多斯(Guy Meadows)指出,不少夫妻作息時間有別,睡覺都要互相妥協和遷就,「我們都很難找到2個人有相同的睡眠習慣,因此同床睡覺是一件困難的事,甚至會演變成剝削睡眠的過程」。梅多斯稱,假如伴侶睡前想看書或看電視,建議另一半戴耳塞和眼罩。他又指出女性睡眠時體溫比男性低,建議同床夫妻蓋不同的被子或毛毯;常打鼻鼾的人應減少睡前飲酒和服用感冒藥,改善打鼻鼾的情況。

(節錄自:蘋果日報 14/11/2016)

用微波「加熱」
殺死腫瘤內癌細胞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癌症療法,利用微波「消滅」癌細胞,新療法即將在人體進行測試,可望改寫日後的癌症治療方式。

「微波療法」是利用微波激活感光納米粒子,這個過程會產生加熱效應,從而殺死腫瘤內的癌細胞。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的研究員已經成功在患有骨癌的老鼠身上測試這個方法。目前為止,包括紫外光或近紅外光等光動力學治療,均被視為可以有效對付皮膚癌。負責研究的教授陳衞(Wei Chen,音譯)表示,新療法是將微波與光動力療法結合,可以針對位處更深層的腫瘤以及各類組織,已經證明方法有效,而且可以迅速而安全地縮減腫瘤大小。該校物理系主管魏斯(Alex Weiss)形容,新研究有可能改革癌症治療,有助日後科學家開發安全、可行且不昂貴的癌症療法。

(節錄自:蘋果日報16/10//2016)

癱瘓者福音!
瑞士新研究重大突破 半癱猴子重新走路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瑞士的研究人員在半癱瘓的恆河猴大腦和脊椎植入2組無線裝置,該組裝置可成為腦部與脊髓的訊息交流界面,令神經訊息可以沿着脊椎傳遞。由於半癱患者通常因脊髓或脊髓神經損傷,導致損傷部位以下的肢體,如腿部失去活動能力。重新令神經訊息沿着脊椎傳遞,意味可以令原本損壞的通道再次運作,從而改善損傷部位以下的肢體活動能力。

研究人員在猴子大腦中植入1個神經傳感器,並在猴子脊椎損傷部位的兩端植入神經刺激器,以建立通訊橋樑。研究人員可通過電腦控制植入的裝置間的連繫,令神經訊息可以跳過受損傷的部位,繼續沿着脊椎傳遞。半癱猴子的腿部肌肉在重新接收到神經訊息後,便能逐漸回復活動能力,在2隻接受試驗的猴子中,有一隻在6天後,腿部便回復活動力,效果理想。

研究團隊領導人、神經工程學教授古亭(Grégoire Courtine)表示,在過去的10年中,團隊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和了解如何刺激脊髓神經,這次試驗成功的關鍵在於成功刺激誘導動物的下肢運動。古亭在過去曾帶領團隊,成功令癱瘓老鼠再次行走,甚至還能上攀爬樓梯。但是新研究首次利用無線技術,將大腦的訊息與脊髓相連,改善試驗對象的下肢活動能力。現在研究團隊希望在未來將這一項新技術,應用在人類患者身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

(節錄自:香港01 10/11/2016)

腰圍增5cm 
肝癌威脅升10%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腰圍每增加約5cm,罹患肝癌風險增加近一成。專家提醒公眾,為健康着想應維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

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回顧分析14份醫學文獻,涉及共157萬名美國成人的健康數據,包括身高、體重及有否吸煙或飲酒習慣等。受訪者參加研究前並無患癌,最終有2,100多人確診肝癌。研究結果顯示,體重指數(BMI)每增加5點,男性患肝病風險增加三成八,女性風險提高兩成五。研究亦發現,二型糖尿病人患肝癌的機率更多,是其他人的2.6倍。

負責研究的美國癌症學會代表指出,肝癌不僅與過度飲酒和感染病毒性肝炎有關,肥胖亦是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肝癌初期徵狀不明顯,病人確診時往往已屆晚期,為減低患病風險,市民應多加留意健康。

(節錄自:東方日報14/11/2016)

吸煙令DNA出現150個變異
更會累積一世

吸煙到底如何危害健康?日本一項研究發現,長期大量吸煙原來會損害DNA,每日抽1包、持續1年,DNA最多會出現150個變異,十分驚人。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周五在美國科學雜誌《自然》發表研究結果,指煙民吸煙量愈大、DNA愈容易受到傷害。基因變異被認為會增加癌症發病風險,該小組研究歐、亞、美洲地區共5,000多名癌症患者的癌細胞基因組,根據他們的煙齡推算每天抽1包煙、持續1年的影響。

小組發現在短短1年間,患者肺、喉、咽、口腔、膀胱及肝臟分別發生150、97、39、23、18及6個基因變異,而且這些變異會積聚一生。各部位變異的發生方式也有所不同,肺、喉、肝臟等部位因香煙致癌物而引發變異,而膀胱及腎臟的變異則與致癌物無關,可能是受吸煙影響,導致修復細胞的DNA功能出現異常。研究結果顯示禁煙的重要性,項目負責人柴田龍弘表示:「若能探明發生變異的原理,將有助預防及治療癌症。」

(節錄自:蘋果日報 4/11/2016)

日食1隻雞蛋
中風風險減12%

美國一項研究指,若每日吃1隻雞蛋,可把中風風險減至12%。EpidStat Institute研究人員發布一項長達33年的研究,當中分析了由1982-2015年的數據,研究了逾27.5萬受訪人士,得悉進食雞蛋和冠心病及中風的關係。研究結果指,只須每日吃1隻雞蛋,就能將中風風險降低12%。

研究指出,一隻大雞蛋含6g高質的蛋白質,蛋黃中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兩種抗氧化物、加上維他命A、D及E和抗氧化物,非常有營養價值。

(節錄自:東方日報 2/11/2016)

至2030年 每年將有550萬女性死於癌症

根據今天公布的報告,至2030年,癌症每年將奪走550萬女性性命,大約相當於丹麥人口,不到20年就增加了近60%。

根據報告,隨著全球人口增加及老化,患病人數最多的族群落在貧窮和中等收入國家女性,其中大多都是可預防的癌症。美國癌症學會全球健康資深副主席柯瓦爾(Sally Cowal)說:「大多數死亡病例發生於年輕和中年成人。」報告說,全球每7名女性,就有1人死於癌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死因。

乳癌、大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4種最致命的癌症大多能夠預防或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功率也較高。在較貧窮的國家,診斷並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例遠低於富裕國家,也導致較多患者死亡。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2012年有670萬新的女性癌症病例,全球有350萬名女性患者不治,較不發達國家分別占了56%新增例和64%死亡例。新的報告說:「隨著人口增加和老化,至2030年時,每年料將增至990萬女性新癌症病例,以及550萬女性死亡例。」

(節錄自:法新社 2/11/2016)

研究︰玩社交網的人會較長命

玩社交網可以令人長命些?美國有研究發現,Facebook(FB)玩家確比沒上FB的人長命,這與用戶得到多少個 "like"無關,重點是較長命的人,都是用FB協助維繫和促進現實世界的社交聯繫。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研究員霍布斯(William Hobbs)和福勒(James Fowler)、以及耶魯大學和FB的研究員,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指他們將1,200萬加州FB用戶的資料,與加州公共衞生部的生死紀錄配對,比較仍在世和在6個月內逝世人士的活動,研究對象都是在1945-1989年出生,比較會分年齡和性別。

研究員發現,FB用戶的死亡機率比非用戶低12%。他們強調不能單憑這數字粗疏下定論,因為FB用戶較長壽可能是基於經濟和社會因素,但其他分析顯示用戶的社交聯繫與壽命有關。比方說,他們發現在FB最多朋友的用戶,壽命最長;朋友數目在最高的五成至三成人之列的用戶,也比朋友最少的一成人長命。他們又以張貼照片數目,作為顯示面對面社交活動的指標,指在線下社交活動水平最高的用戶,也最長壽。

研究員指科學界一早發現社交網絡強的人較長壽,這研究除印證了這一點,亦首次發現網上交流有作用。福勒表示:「對差不多所有FB用戶來說,我們發現均衡使用的人死亡風險較低。」霍布斯表示:「網上交流看來是健康的,前題是網上活動適量,和有線下交流補充。」他指對一些花大量時間上網但沒證據跟人有現實聯繫的極端用戶,網上活動水平愈高反而會短命。

(節錄自:蘋果日報 3/11/2016)

細路食糖可醫頭痛?
比頭痛藥更佳

 不少父母都認為糖果對小孩無益,但這想法或許要有所改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早前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孩子偏頭痛發作時食用糖果可舒緩痛楚,幾乎跟服用2種常用的兒童頭痛藥一樣好,而且吃糖比吃藥的副作用少。

該報告於周四發表,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種常用於孩童與成年患者身上的藥物:抗癲癇藥物「妥品美」(Topiramate)以及抗憂鬱藥物「安米替林」(Amitriptyline)。在為期1個月的觀察期間,研究人員發現,2種藥品都能讓孩童頭痛的天數得以減半,同時發現只要給孩子吃糖,也可有相同效果,而且能避免疲倦、口乾舌燥等副作用。帶領研究的鮑爾斯(Scott Powers)表示,結果將挑戰現行治療頭痛的方式。他亦指出,頭痛藥物對身體有副作用,不應作為治療兒童頭痛的首選。

(節錄自:東網 29/10/2016)

懷孕增加年輕婦女
中風風險

醫生們早就警告年紀大婦女懷孕會提高中風的風險,但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實際上,只有年輕女性面對這個風險。

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神經內科》發表的研究,比較不同年齡組別的孕婦和非孕婦的中風發生率。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不同年齡孕婦的中風比率,結果發現中風在年紀較大女性較為常見;不過,這些研究都沒有非懷孕、年齡匹配的對照組作對比。

由哥倫比亞大學的米勒領導的研究指出,儘管中風在年輕女性當中是罕見的事情,35歲以下女性的中風,18%與懷孕有關;相比之下,年老育齡婦女只有1.4%的中風是與懷孕有關。這個數據是根據紐約州2003-2012年因中風入院的婦女而得出。

(節錄自:東網 25/10/2016)